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
肛肠外科
科室电话: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首页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肠道息肉是如何发生的,你真的清楚吗?

2022-12-26文章来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息肉的检出越来越频繁,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肠镜的检查结果提示有肠息肉,你可能说自己明明没有什么症状,怎么会检查出有息肉呢,那么我们的肠道息肉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呢?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结直肠息肉的概念:指的是肠腔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类赘生物的总称,常通过我们做肠镜过程中检测出来,在病理未明确之前,一般医生会将其统称为结直肠息肉,其性质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最终明确诊断还是得靠病理为依据。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第3位,病死率居第2位,而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肿瘤分期都较晚,面对此种疾病如此严重的后果,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变得尤为重要,要是能弄清楚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进行尽早筛查,则可以挽救不少患者。
肠息肉的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有肿瘤家族遗传史和遗传倾向的患者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如同大多数恶性肿瘤一般,家族遗传史肠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家族内直系亲属有肠癌病史,则需要尽早行肠镜检查,不用等到50岁以上再行常规检查,这样能尽早检出病变,而且对于这类患者肠息肉的切除指针会放宽。
年龄和性别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年龄大于50岁的群体是产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建议这类患者早期切除息肉或加强随访,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尽早行肠镜检查排出肠癌的患病风险,而国外则要求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行首次肠镜检查。此外,性别因素也起到作用,多数研究认为,结直肠息肉的患病风险高于女性,在50岁以上的无症状的男性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高达30%,因此建议相关风险人群提高结直肠疾病患病意识。
饮食因素和生活习惯:饮食因素和生活习惯与结直肠息肉及肿瘤的发病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高脂及高蛋白饮食与结直肠息肉及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饮食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可控因素,吸烟、饮酒、肥胖、高脂饮食及蛋白的高摄入都会使患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增高。而低蛋白饮食及、蔬菜等纤维素饮食、减重等会降低患者结直肠息肉的风险。通过指导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可降低息肉的发生。
胆道疾病因素:胆囊疾病与肠癌之间的关联提出由来已久,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胆囊息肉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胆囊息肉具有相同的如年龄、肥胖、代谢相关问题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议对超声诊断为胆囊疾病的患者尽早行肠镜检查,使结直肠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肠道菌群因素:肠道菌群是肠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每个人的肠道菌群均有其特异性,肠道菌群的稳定决定了整个肠道功能的稳定,有学者对大便样品进行基因研究,发现了肠道细菌失调参与了结直肠疾病发病的发生,多种细菌参与了疾病的发展。因此建议长期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有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减少结直肠疾病的患病风险。
    结直肠疾病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结直肠良性疾病转变为肠癌的代价对患者而言太重,以上列举了结直肠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广大群众要具备患病风险的意识,争取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相关干预降低结直肠息肉的患病风险。